<梆子>和<二簧>

 

梆子和二簧簡稱梆簧,又叫板腔,是粵曲唱腔裡最原始的體系,其他還有歌謠體系、唸白體系、牌子體系、雜曲(小曲)體系、敲擊體系等。各個體系裡又再分不同的曲式,我們先看看梆簧,最常用的:

 

 

 

梆子首板

 

 

 

士工倒板

 

 

 

梆子慢板

 

梆子 :

 

梆子中板

 

 

 

梆子滾花

 

 

 

梆子煞板

梆簧體系:

 

 

 

 

 

 

二簧首板

 

 

 

合尺倒板

 

 

 

二簧慢板

 

二簧 :

 

二簧流水板

 

 

 

二簧滾花

 

 

 

二簧煞板

 

 

 

嘆板

 單看表列,唱粵曲的朋友也許會覺得,有些名稱似乎與曲本裡常見的不一樣,原因是表列的是原名,而一般曲本內的慣用俗名,我們可以了解一下,舉例如下:

原名

慣用名稱

梆子首板

士工首板 / 首板

梆子中板

士工中板 / 中板

梆子慢板

士工慢板

二簧首板

合尺首板

二簧慢板

二簧 / 二王

二簧流水板

二流

梆子滾花

士工滾花

二簧滾花

合尺滾花 / 合尺花

我們從古本曲 (八大曲),或在一些家傳戶曉的舊曲,例如薛覺先的《胡不歸慰妻》、《西廂待月》等等,曲裡都只見到梆簧的曲式,沒有小曲的存在,可見原始的粵曲是以梆簧為主幹的,小曲是1920年代後逐漸加入在粵曲音樂裡,豐富了旋律性,起了一種點綴的作用。1950年代唐滌生的作品,任白多套戲寶的主題曲都有創作或發掘了很好的新小曲,但以整套戲來說,小曲與梆簧的比例,當然是梆簧為主。行內人常說,不懂唱梆簧,即等於不懂唱粵曲。我鼓勵業餘的唱者也應以此作標準,不要只在卡拉OK學會唱幾段小曲,就以為懂唱粵曲了,嘗試多唱梆簧才好。

初學者怕唱梆簧是可以理解的,原因是梆簧實在複雜,以調式來說,有正綫、反綫和乙反之分;論聲喉之別,又分平喉、子喉和大喉;論文字句格,又可分七字句、八字句、十字句、長句等等。還有根據字的押韻和調聲,去學懂分辨曲詞句格的上句和下句。開口唱又要有慢、爽、快的各種速度……等等。話雖如此,凡事都有方法,有依歸的,一理通,百理明,邊唱邊學邊理解,最緊要的是「有心人」啊﹗